首页 资讯 正文

党建引领 共治共享

体育正文 17 0

党建引领 共治共享

党建引领 共治共享

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京召开,中央(zhōngyāng)宣传思想文化工作(gōngzuò)领导小组决定继续保留漯河市等城市的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2020年(nián)11月,漯河市第一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复查评估(pínggū)、再次(zàicì)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是全市交出的一份亮眼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成绩单。 漯河,这座有着千年(qiānnián)文化底蕴的城市正加速蝶变(diébiàn)。近年来,在第一次获评全国文明城市的基础上,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zhèngquè)领导下,全市上下再接再厉,坚定理想信念,持续固本培元;构筑道德高地,激发向善力量;深化文明创建,增进(zēngjìn)民生福祉;弘扬时代新风(xīnfēng),涵养文明习惯,持续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老旧街巷的改造到公共设施的升级,从文明新风的浸润滋养到民生福祉的持续增进,漯河始终锚定“文明引领、温暖(wēnnuǎn)可(kě)及”的现代化幸福之城建设目标,从细微处入手,扮靓“颜值”,提升“气质”,让全市人民的获得感(gǎn)、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chōngshí)、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初夏时节(shíjié)的漯河市区风景。 “俺小区的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fāntiānfùdì)来形容。以前的小区墙体瓷砖脱落(tuōluò)、道路坑洼不平,改造后的小区跟新家一样。”5月23日中午,在人民路外贸家属院,居民张先生提及小区的改造喜笑颜开(xǐxiàoyánkāi)。 老旧小区改造是漯河市写给居民的温暖情书,一笔一画(yībǐyīhuà)写下(xiěxià)安居承诺,一撇一捺绘就幸福底色。 按照漯河市老旧(lǎojiù)小区(xiǎoqū)改造工作要求(yāoqiú),老旧小区改造不仅要完善基础设施,还要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因地制宜植入文化建设元素,并结合老旧小区文化资源,彰显特色,改善环境。 “‘断头路’一打通(dǎtōng)(dǎtōng),我们送学生就方便多了。”提起去年打通的岷江(mínjiāng)路,附近居民连声称赞。岷江路打通后,附近居民出行更加便捷。漯河市2024年共打通20条(tiáo)“断头路”,今年计划再打通10条以上“断头路”,相关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fán)人心(rénxīn)。小小的农贸市场是展示城市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 5月24日上午,在召陵区铁东(tiědōng)农贸市场,记者看到,商品被摆放得(dé)整整齐齐,地面十分干净(gānjìng),区域划分一目了然。“现在农贸市场的环境真好,东西明码标价(míngmǎbiāojià),干净、让人放心。”前来选购菜品的市民连连称赞。 2024年,漯河市根据发展实际和相关规划,大力推进农贸市场(nóngmàoshìchǎng)升级改造工作,坚持“拆旧”和“建新”并重,逐步完善(zhúbùwánshàn)市场布局(bùjú),实现了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与人性化服务的深度融合。全市农贸市场由曾经的“脏乱差”变为“高大(gāodà)上”的文明窗口。 群众的需求在哪里(nǎlǐ),文明创建的实事就办到哪里。 淞(sōng)江芳园西区(xīqū)处于供水管(gōngshuǐguǎn)网末端,每到夏季用水(yòngshuǐ)高峰期,高层住户就会遇到水压低、供水不稳定的情况。2024年,漯河市把(bǎ)改造供水管网列为重点民生实事后,重新铺设淞江芳园西区供水管网。“现在,大家再也不用为小区用水担心了。这些小事都被政府惦记着,群众生活咋能不幸福?”淞江芳园西区居民刘女士说。 “看病太方便了,缴费不用排长队,在诊室扫码就能(néng)用医保支付。” “乡镇学校建得跟城里的一样美,乡村(xiāngcūn)娃娃和(hé)城里娃娃一样能够享受优质的教育。” “企业在漯河得到(dédào)‘保姆’般的服务,生产经营得到极大保障。在漯河发展,我们信心十足(xìnxīnshízú)。” 2024年(nián),漯河市民生支出177.7亿元,占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5.9%,12项省定、20项市定民生实事圆满完成;持续推进(tuījìn)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共改造老旧小区69个,实施(shíshī)城市更新项目189个,新建、改造城市道路21条,新建供热主管网(wǎng)25公里……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让群众(qúnzhòng)的幸福指数持续提升。 城市之美,美在环境,更美(gèngměi)在心灵。 5月24日上午,召陵区天桥街街道烟厂花园广场十分(shífēn)热闹,“爱见周六”活动如期举行。身穿“天桥义工”志愿者红马甲的(de)赵国(zhàoguó)锁带领50多名志愿者,热情地为群众提供理发(lǐfà)、磨菜刀、量血压等志愿服务。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就是从身边的(de)小事做起,影响带动(dàidòng)更多的人,帮助(bāngzhù)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召陵区天桥街街道志愿者党委副书记赵国锁告诉记者,他坚信,大家(dàjiā)都做好点滴小事,为他人送去温暖和便利,就能形成强大的向上向善的社会力量。 在(zài)漯河,文明之水并非一个人的涓涓细流,而是全民(quánmín)参与(cānyù)的壮阔波澜。漯河市9人荣登2023年度“河南好人(hǎorén)榜”;2024年,赵国锁被评为第二季度助人为乐类“中国好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两名学生(xuéshēng)被评为河南省“新(xīn)时代好少年”。截至目前,漯河市累计60人、1个集体荣登“中国好人榜”,先进典型数量连续3年保持全国、全省领先。 如今的沙澧大地,每到周末,在市区大街小巷,一个个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打扫卫生、文明引导……这样的场景已(yǐ)成为城市(chéngshì)里最显眼、最暖心的风景(fēngjǐng)。 斑马线是行人的(de)生命线,是礼貌线、文明线、安全线。文明交通是城市的名片(míngpiàn)。漯河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yǐlái),大力开展交通违法乱象集中整治行动,使市民文明交通意识显著增强。 5月23日上午7点40分,正值上班高峰期,在市区嵩山路(lù)与黄河路交叉口,行人(xíngrén)有序(yǒuxù)通过斑马线,机动车(jīdòngchē)司机主动礼让行人,交通秩序井然。“现在咱漯河市民的素质真好,闯红灯现象几乎见不到。机动车主动礼让行人,大家出行更放心了。”家住嵩山小区(xiǎoqū)的吴女士说。 “在俺王庄村,办红白事都有标准。大家不互相攀比(pānbǐ),也不铺张浪费。”5月23日下午,在经济技术开发区王庄村,村党支部(dǎngzhībù)书记孙玉枝告诉记者,村民办白事用的移动棚等(děng)是村里(cūnlǐ)统一准备的。现在,村民和谐、民风淳朴。 文明(wénmíng)(wénmíng)是城市(chéngshì)的灵魂。漯河市持续开展“文明家庭”“身边好人”“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为引领文明新风尚,展示现代化食品(shípǐn)名城、创新之城、幸福之城的魅力和(hé)活力,2024年(nián),漯河市在中央级(zhōngyāngjí)媒体、省级媒体分别发表创文稿件48篇、120篇。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刊播创文新闻141条;在“文明漯河”视频号发布视频480多个,其中在《文明漯河会客厅》栏目刊播“中国好人道德模范”8期(qī)、“文明幸福乡村行”10期、“城市流动的文明风景线”2期;在《漯河日报(rìbào)》的《文明漯河会客厅》专栏发稿25篇,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凝聚社会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争做文明城市的实践者、志愿者、拥护者(yōnghùzhě),让漯河(tàhé)这座文明之城的底色更鲜亮。 “人们生活在(zài)漯河,就像住(zhù)在公园里,心情好、身体好。”5月24日下午,在沙澧河风景区,和朋友一起散步的市民周小美说。在景区锻炼身体、欣赏美景(měijǐng),是漯河市民的日常生活。 5月15日晚上8点,千机飞“只有漯河(tàhé)”食博会专场表演在红枫(hóngfēng)广场(guǎngchǎng)拉开帷幕。2000架(jià)无人机腾空而起,呈现双汇火腿、南街村方便面等美(měi)食图案及“食全食美 漯在其中(qízhōng)”“第二十二届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欢迎您”等字样。随着无人机不断变换阵形,现场爆发出阵阵欢呼声。每周六晚上,红枫广场都是人山人海。千机飞“只有漯河”成为沙澧河文化风光带独具特色的文旅品牌,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市民由衷地感叹(gǎntàn):“漯河这么美,何必下(xià)江南!” 每天早上和晚上,许多街头游园热闹非凡。几十名市民伴随着音乐节奏,尽情地跳(tiào)广场舞,脸上(liǎnshàng)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以前,想(xiǎng)找个锻炼身体的地方得走好远,现在出门就有小(xiǎo)公园。每天到公园锻炼,心情好了,身体也越来越硬朗了。”一名正在跳舞的市民向(xiàng)记者分享喜悦。 近年来,漯河市依托文明城市(wénmíngchéngshì)创建和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在淞江路、辽河路、湘江路、人民路、黄河路等处建成百余个功能完善、景观协调的(de)街头游园。每个游园主题不同(bùtóng),包括文化体育、法律科技(kējì)、廉政教育等。如今,“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市民生活常态。 面对时代之需、使命(shǐmìng)所系、群众所盼,建设“文明引领、温暖可及”的(de)现代化幸福之城的落脚点在哪里? 漯河市(tàhéshì)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创建目标(mùbiāo),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标对表新的创建标准,下足“绣花(xiùhuā)”功夫,为民办实事、办好事、解难题,让老百姓的获得感成色(chéngsè)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 “去年小区周围新增(xīnzēng)了很多充电桩,今年我把燃油车置换成了新能源汽车,充电很方便。”5月25日上午,家住大学路阳光水岸(shuǐàn)小区的吴先生说。据了解(liǎojiě),2024年,全市新建公共服务领域充电桩1103个,超额完成新建公共服务领域充电桩民生实事任务,重点优化城区公用充电基础设施布局、完善县域充电基础设施,逐步构建(gòujiàn)了“公用网+专用网+自用网”三网协同(xiétóng)的充电服务网络(fúwùwǎngluò),更好地满足了群众充电需求(xūqiú)。 停(tíng)车难曾是困扰市民的(de)一大难题。如今在(zài)漯河,这一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现在住市区也不担心停车问题了,咱这里的单位都实行了‘两开放’,晚上回来可以把车停在附近的单位院内,缓解了市民停车难题。”在黄山路(lù)附近居住的张伟说。 2024年(nián),漯河市持续(chíxù)深化开展“两开放”工作,对(duì)单位“两开放”落实情况进行明察暗访,提高公共资源利用效率(lìyòngxiàolǜ),有效缓解市区停车难、如厕难问题,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提供便捷(biànjié)服务;常态化开展市长热线快速处理和“我是创文啄木鸟”活动,问题整改率达95.48%。 “创建(chuàngjiàn)全国文明城市(wénmíngchéngshì),咱老百姓真没少受益,小区环境好了,居民素质高了,邻里和谐了。”5月25日,在经济技术开发区香山路金桂苑小区居住的万女士告诉记者,前些年小区里个别业主(yèzhǔ)在绿化带里种菜,现在这种(zhèzhǒng)现象没有了,居民都很自觉,生活越来越幸福。 2021年以来,市(shì)文明办(wénmíngbàn)坚持深入开展“三问于民(yúmín)”大走访大调研活动。针对市民最反感的(de)不文明行为(xíngwéi),如不文明养宠、外买小哥闯红灯、车窗抛物等,常年开展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活动,动员各区街道、社区、结对共建文明单位共同搞好(gǎohǎo)宣传教育活动;针对群众(qúnzhòng)提出的漯河西站停车难问题,协调漯河西站广场停车场对收费管理系统进行调整,由原来的免费20分钟延长至30分钟,真正做到创建过程群众参与、创建成效群众评判、创建成果群众共享。 人民(rénmín)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文明城市创建是一项民生(mínshēng)(shēng)工程、民心工程,落脚点在(zài)于着力改善(gǎishàn)民生。4月9日,《漯河(tàhé)日报》02版刊登了市委办公室和(hé)(hé)市政府办公室联合发布的(de)《贯彻落实河南省2025年重点(zhòngdiǎn)民生实事责任分工》和《2025年市重点民生实事及责任分工》。在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基础上,漯河市决定在发展中(zhōng)稳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shuǐpíng),继续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增强前瞻性、找准着力点,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集中力量办好10件省重点民生实事和10件市重点民生实事。这些实事与群众生活(shēnghuó)息息相关,饱含民生温度。从教育医疗到就业(jiùyè)创业,从基本民生保障到基础设施建设,桩桩件件都关系着人民幸福、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这是漯河市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漯河市努力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将群众的“心愿清单”逐一转化为温暖(wēnnuǎn)的“幸福账单”。如今,各项民生实事正在如火如荼地有序推进中。 新时代新征程,精神文明建设要有新气象新作为(wèi)。创建全国文明城市(wénmíngchéngshì)(shì)是(shì)一场没有终点的(de)“幸福接力(jiēlì)”,是一段永无止境的“自我提升”。市文明城市建设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要珍惜荣誉,不辜负全市(quánshì)人民的期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zǒngshūjì)对精神文明建设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与全市人民同心协力、同题共答,加压奋进、再接再厉,凝心聚力推动‘文明城市’向‘城市文明’转变,推动漯河市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fāzhǎn),为建设‘文明引领、温暖可及’的幸福漯河,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大精神力量。”(来源:漯河发布)
党建引领 共治共享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